三年前的“两会”敏感期中,央企一天制造了三个“地王”,成为本轮房地产调控的发端。历经三年调控,央企反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,销售规模迅速增长,土地市场独领风骚。
中国建筑、保利集团在2012年的房地产销售额超千亿元,华润置地(
橡树湾润景公馆) 超过500亿元;从2010年才开始发力地产业务的中国中铁、中国铁建等央企,也达到200亿元销售额,迅速跻身房地产业20强;一些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也做大地产业务,罔顾国资委的“退房令”,高调杀回土地市场。
近期,在土地市场上,央企攻城略地凶猛依旧,几乎包揽了一二线城市所有“地王”项目。以北京为例,2012年北京共成交37幅住宅地块,其中央企国企拿走了24块,占比高达66%。而2013年1月北京成交的8宗经营性用地,则全部被央企、国企收入囊中。
央企为何对房地产情有独钟,又为何能屡屡高歌猛进,甚至让国资委的“退房令”成为一纸空文?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对财新记者称,这与央企的考核机制、利益诉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。
在央企逆市崛起的背后,呈现一幅房地产行业“国进民退”的图景。在政府的调控指挥棒下,土地、资金等资源要素已全部向央企国企倾斜。
“退房令”色厉内荏 2010年3月18日,就在“一天三地王”事件之后的第三天,国资委迅即发布“78家主业非房地产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”的通知,要求78家央企对地产业务进行调整重组,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任务后有序退出,并限令在15天之内提交退出方案。业界称之为“退房令”。但三年来市场看到的却是政令不行、不了了之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一事进展极缓,甚至政策本身都快被业内遗忘。“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关注了,国资委内部开会也很少再提央企退出房地产的事情。”一家央企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,国资委后来对央企的口径是“各家情况不一样,没法一刀切,要遵循市场规律”。
在“退房令”推出的第二年,2011年3月,国资委主动调整地产央企阵容,这实际上是一次扩容,将鲁能集团、中航工业、新兴集团、神华集团、中煤集团等5家央企的房地产业务视同主业管理。至此,主业包含房地产的央企数量从原先划定的16家增至21家。
国资委方面没有披露非房地产主业央企退出的具体数据。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,自2010年3月至今,央企公开挂牌转让旗下房地产公司股权的交易约60宗,涉及央企超过30家。而据国资委在201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,78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共有房地产子公司227家,约占央企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公司数量的60%,资产总额占比15%,销售收入和利润占比为15%和7%。并且,挂牌转让项目股权的央企,并非全部清退房地产业务,更多是“甩包袱”,将资产质量不好的项目转让,保留优质资产。例如,中石化曾在2010年12月以1元挂牌价转让旗下一家房地产公司股权、债权,该公司实则连续两年亏损,且债务巨大。
“很多央企主业出于产能过剩或亏损状态,无法继续投资,只能投资房地产。国资委对此也没有办法,现在对房地产投资是默认的态度。”上述央企的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。
资金资源全面倾斜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认为,央企扎堆投资房地产,是受利益驱动。房地产开发利润丰厚,能够帮助央企做大资产规模,提高利润。这些又与央企负责人的考核、绩效密切相关。
在央企的考核指标中,近年深化了经济增加值(EVA)的考核。所谓EVA,是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。2013年的新考核标准中,EVA指标权重提高至50%,利润总额指标权重下降为20%,同时取消了主营收入增长率指标,相应更换为总资产周转率。考核不达标的央企负责人,将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金。
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要求及EVA的考核体系下,央企的利润率是至关重要的指标。而做大房地产业务,则是央企提高利润率的不二法门。因为房地产开发的毛利润通常都远高于其他主营业务,在基建、工程、贸易、运输等类型的央企中更是如此。以中国建筑为例,房地产开发业务在收入中占比不足10%,但其利润占比却接近40%。相应的,房屋建设、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等主营业务收入的毛利率水平在8%-10%,而房地产业务的毛利率超过44%。
“分布在各个领域的央企承担着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,而现阶段只有房地产业能实现这个目标。”原中国房产开发集团总裁孟晓苏表示,现阶段实体经济还处于萎缩,多数央企所从事的资源业、制造业、运输业等还处于低迷期,此时从企业角度来看,投资房地产是理性选择。他认为,房地产拉动内需,拉动相关行业复苏的规律没法违背。“2009年国家启动十大产业振兴战略,结果以重组十大产业告终,十大产业中的大多数都成了过剩产业”。
孟晓苏认为,在新一轮城镇化启动后,央企还会有一轮抢地潮。
在央企突进房地产业的背后,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源配置的失衡。央企所在的很多行业都处于产能过剩或亏损的状态,如钢铁、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运输等,但在现行政策下,资金、信贷仍向央企国企倾斜。“他们拿得到钱,但主业却没法投,房地产就成为最好的出口。”阳光100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说,央企习惯于做资源导向的行业,房地产行业对土地、资金、政府关系等资源要求很高,正对其路,且利润不菲。
阳光100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透露,央企不仅在一线城市的土地市场独占鳌头,在二三线城市的话语权也愈来愈强。“地方政府以引入央企投资为荣,很多土地都对央企优惠,甚至内定只给央企。”他说,近两年,大量央企通过旧城改造、产业园等名义进入二三线城市。地方政府也更愿意将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、新城建设等业务,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捆绑,一并与央企进行合作。
一位央企人士亦对财新记者称,地方政府更信任、青睐央企,一个主要的考虑是规避“政治风险”,“地方官员普遍认为,跟央企合作比跟民企合作政治风险少得多”。
支撑央企大规模拿地的,是其强大的融资能力和极低的融资成本。依靠政策支持,央企每年获得大量的低息贷款。2009年的“四万亿”及超过十万亿的信贷,大部分流入了央企和国企,并在2010年前后制造了大量“地王”。华润和中海等央企的融资成本大多低于4%,远低于同行。
宋延庆对此指出,“央企在土地、资金等资源上享有超国民待遇,并以此与民争利,这是有问题的。在资源配置倾向于央企的情况下,政策更应该引导央企在城市基础设施、保障房建设上发挥更多作用,承担更多社会责任。”
(来源:财新网)